??? 為貫徹落實國家醫保局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潮州市緊扣“規范價格形成體系、促進醫療技術發展”雙目標,構建“定價風險評估、執行專項培訓、效果動態監測”三階聯動全鏈條工作機制,旨在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規范價格形成體系,推動醫療技術高質量發展,切實提升群眾就醫體驗與健康權益保障水平。
??? 一、精準評估定價風險,筑牢價格改革基礎
??? 構建覆蓋“患者負擔-機構運營-基金安全-社會公平”四大維度的系統性風險評估體系,為科學定價提供全景視角。一是聚焦患者負擔與體驗,破解“看病貴”難題。定價以價格平移為原則,部分項目略有上漲和下調,尤其是血液透析、放射檢查、產前檢查等部分高頻項目價格下調為主,超聲檢查類平移為主,產科手術、中醫外治類以上調為主。經測算,血液透析類價格調整預計年可減輕透析患者就醫負擔964.45萬元,能切實降低長期透析患者的經濟壓力。同時,定價界定清晰,保障患者知曉權,避免因信息不對稱,提升就醫體驗與對醫療服務的信任度。二是加強醫療機構運營與服務供給評估,平衡多方效益與質量。加強對醫療機構近三年的醫療收入分析,了解醫療機構檢查、化驗和術科等醫療服務項目開展情況,以項目編碼為基礎,細化新技術、三四級手術評估,針對價格過低擠壓利潤,影響服務質量,出現“服務萎縮”風險,價格過高誘發“過度醫療”風險,建立分層定價調節機制,保障醫療機構收益。根據省公布最高限價,運用限高法,高于省限價95%和未開展新技術項目按省限價的95%執行;成本定價法,在省限價80%-95%區間浮動;保底法,按省限價的80%執行。三是加強醫保基金安全與支付效率評估,筑牢民生保障底線。面對基金穿底風險,創新“節流+優化”雙軌策略,支付壓力緩解,價格控制在省限價下浮5%-20%,減少透析、放射檢查類項目費用,預計透析類年減少基金支出839萬元,放射檢查類減少基金支出3964萬元;結構動態優化,將節約資金應用于腫瘤靶向治療、新技術、國談創新藥等緊缺領域,提升基金使用效率。四是加強社會公平與資源均衡評估,破解“異地就醫”困局。為消除區域價差導致的資源虹吸效應,實施協同治理,做好區域價格錨定,主動參照經濟相同等周邊地區標準,確保地區價差小于3%,強化基層能力,按醫院等級設置5%價格級差,對同質類如護理類等項目實行同城同價的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價格傾斜政策,使其接診量逐步提升,促進分級診療,充分考慮醫療資源和差異性發展。
??? 二、強化執行專項培訓,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 為確保新出臺的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全面、準確、高效落地執行,切實提升政策實施效果,每批立項指南落地執行都開展專項培訓,通過系統解讀、實操指導和互動答疑,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一是聚焦核心,解讀指南精髓。培訓緊緊圍繞“提升落地效果”核心目標,邀請省級資深政策專家和本地業務骨干,進行深度解讀,重點剖析立項指南的“使用說明”“服務產出”“價格構成”“加減收項”“計價單位”等,特別是針對新老項目映射關系、定價思路清晰闡釋,引導參訓人員深刻理解政策內涵,準確把握政策邊界,規范收費行為。二是突出實操,規范執行流程。為提升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各批次立項指南落地課程設計由本地學科帶頭人負責,醫保部門進行把關政策解釋,經“問題收集、專家共識、設計組套、演示完善”等四項流程,強化執行環節,充分體現實操合規性,并結合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剖析,強化風險防范意識,嚴禁分解收費、杜絕串換收費等“紅線”問題。?三是多措并舉,力促效果提升。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暢通咨詢渠道,及時解答執行中的新問題,組織力量對重點醫療機構開展“點對點”指導,協助解決初期困難,適時組織專項督導或抽查,檢驗培訓成效和各單位執行情況,對執行不力或存在偏差的及時予以糾正和規范,密切關注政策落地過程中反饋的普遍性問題,及時研究分析,持續優化執行環境。
??? 三、建立動態風險監測機制,護航政策精準落地
??? 為科學評估立項指南落地成效,保障價格調整與醫保基金運行、群眾負擔、醫療機構發展的動態平衡,實現對政策落地的全周期跟蹤與精細化調控。一是測算中形成可推廣的量化監測模型。調價空間的測算采用“全市公立醫療機構廢止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年發生金額-新立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年發生金額”的方法測算。2025年4月,經測算,已落地的臨床量表評估類、中醫類(含灸法、拔罐、推拿)、中醫外治類、產科類、護理類及放射檢查類等6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政策調整釋放總調價空間為5737.65萬元(即費用總量下降),不同項目、機構差異顯著。二是構建立體監測體系。通過醫保結算系統追蹤廢止項目與立項項目的年度費用差值及月度波動趨勢。利用線形圖、柱形圖進行同步、環比,動態了解落地后費用變化情況。結合智能審核系統和現場檢查,加強執行合規性監測,關注政策落地是否走樣,核查項目內涵匹配度、分解收費等違規行為監測。運用衛健統計數據和醫保信息系統數據,加強政策關聯指標監測,聯動分析生育率、住院人次、醫保基金支出占比等宏觀變量。實現多源數據交叉驗證,對價格調整效果的量化評估與風險預警。三是加強監測核心應用。做好風險預警,對升降幅超20%的機構啟動穿透式分析,甄別是否因價格調整導致服務供給異常,啟動資源調配優化。如某中醫醫院,中醫類(灸法、拔罐、推拿)落地后,該類醫療服務增加收入448.45萬元;某三級綜合醫院,放射檢查類落地后,該類醫療服務減少收入1237.56萬元。正向空間項目反饋給醫療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新項目開展;對產科類等受生育率影響領域,聯動衛健部門動態調整資源投入。價格管理從“靜態測算”向“過程管控”的轉型,確保立項指南落地增效。? ??